廖名春教授主讲题目为“《礼记·大学》篇之新研究”。他主要围绕“大学”的内涵界定、“皆自明也”中“自”的释义、“无所不用其极”的本义溯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字讹误与语序校正、“自谦”的真实含义以及“心广体胖”的字词训诂等六个核心概念进行解读。在提问环节,廖名春教授就“将‘心’解读为心胸、心境,‘体’解读为‘福禄’,是否会破坏该词语的逻辑结构?”等问题作出解答。

在提问环节,廖名春教授就“将‘心’解读为心胸、心境,‘体’解读为‘福禄’,是否会破坏该词语的逻辑结构?”这一问题作出解答。他指出:“《礼记·大学》强调的是内心修养、内心养成的重要性,身体样态与人的心境并无直接对应。并且,我们在理解词义时不可以脱离语境。”廖名春教授的研究为经典诠释提供了新路径,引发在场师生对传统注疏的反思。

方旭东教授就“生还是不生——作为道德问题的未来人”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洞察深刻且引人深思,核心在于对生育伦理的层层剖析: 首先,论述从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的严峻现状切入,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冲击,并介绍经济学家“增加生育投入”的解决方案。引入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的“非同一性问题”,结合案例,剖析未来人悖论的吊诡性;然后,延伸出“冒险政策”的复杂版本,凸显政策利好与直觉判断的相悖关系。剖析“错误直觉”与“自由直觉”之间的内在张力,并明确区分“伤害”与“错误对待”两个关键概念;最后,基于义务传递原则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切入点,探讨了子女对父母负有什么义务。

在提问环节,方旭东教授针对“义务传递是否限制了现代人自由生育的自主权?”“生活值不值得过是取决于自身评价还是外在评价?”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做出回应。他通过系统性解答指出,若基于自身对生活不理想的抗议,为可能存在的未来人预设“不生”的决定,本质是站在非未来人角度来思考,这会剥夺未来人的权利,并非公正之举;而“生活是否值得过”的标准,既不源于他人,也不依赖个人,而应当采用合理主义的立场;针对“义务传递妨碍自由的观点”,方旭东教授指出,不干预与干预均具有重要性,且自由主义并非没有边界,其边界正是不伤害原则;对于“仁爱直觉是否能够作为道德理由”这个问题,他认为,在错误直觉、自由直觉以外,确实存在仁爱直觉,但将其作为道德理由时,整体逻辑较为松散——它既可为“生”来辩护,也可为“不生”来辩护,因此并非理想的道德理由。方旭东教授的这些分析打破了对生育问题的单一认知,为理解当代生育伦理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本次论坛融合古典文本研究与前沿伦理议题,展现了哲学回应现实问题的理论张力,为哲学院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廖名春教授的严谨研究为经典诠释注入了新活力,而方旭东教授话题所展现的新视角则拓宽了人口议题的伦理维度。本次论坛由哲学院中国哲学学科带头人王雅教授主持,副院长金香花教授致开场词,吕梁山教授、张珂教授、赵炎副教授、彭浩、蒋爽、王宇明等多位教师出席论坛,学院60余名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参加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