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

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823日,为探索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中国实践及传统文化融合之路,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新发展,辽宁大学、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道德与文明》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暨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本届论坛吸引了国内五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与。


FA3AB0

开幕式由辽宁大学副校长霍春辉教授主持,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教授、《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编杨义芹研究员、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李义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张霄教授先后为大会致辞


AB542F

余淼杰校长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辽宁大学哲学学科发展概况。他指出,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型中的新挑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目标行动指南。期待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凝聚智慧,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人类未来贡献学术力量孙春晨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人类文明既迎来科技进步的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资本逻辑对社会的主宰,倡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并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推动伦理进步,为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B98CCE

孙春晨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人类文明既迎来科技进步的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资本逻辑对社会的主宰,倡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并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推动伦理进步,为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杨义芹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十年来致力于搭建思想交流平台,推动理论建构与学术队伍建设。本届论坛既是对十年历程的致敬,也是新的起点。期待与会学者通过深入研讨,在深化理论根基回应时代挑战以及立足中国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李义天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十年间论坛始终坚守“学术标准”“学会指导”“学者至上”原则,逐步实现规模化、规范化、规约化。展望未来,各位同仁应团结协作,结合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构建“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使论坛进一步制度化、学术化、国际化,迈向新的十年。


张霄教授在致辞中展示了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取得的成果,包括《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系列丛书、《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辑刊、《传承与坐标: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访谈录》以及国际期刊《East 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等。论坛未来规划为出版国际期刊专刊,为《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辑刊申请CSSCI收录,召开国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论坛等。



本届论坛由三场主旨发言和六个分论坛组成。

第一阶段的主旨发言由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王海滨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以“政治伦理研究中应区分的三个问题”为题,探讨了“正义是什么”“国家应当做什么”“应当促成哪些社会事态”三个政治伦理研究中易混淆的核心问题。厦门大学徐梦秋教授深刻剖析规范性概念的内涵、析分与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卫建国教授立足伦理学角度,审视了作为伦理精神和道德责任的创新辽宁大学吕梁山教授以“马克思的劳动观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的思考”为题,具体分析了劳动主体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以及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第二阶段的主旨发言由辽宁大学谢晓娟教授主持。河北经贸大学王莹教授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利益问题。中央党校靳凤林教授分析了全球正义研究的逻辑进路与限度问题,阐明其马克思主义转向与当代启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杨明教授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政治伦理的文明重构。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立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标志性概念,从“人”“类”观敞开AI伦理视域,分析世界的第二本原与人的第二天性。东北农业大学武卉昕教授探讨了当代全球问题的伦理困境及中国应对之道。

第三阶段的主旨发言由辽宁大学张晓宏教授主持。东南大学王珏教授详细解读了数智时代驱动中国伦理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发展的“大科学装置”。浙江工商大学曾建平教授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探讨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未来应对。吉林大学曲红梅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什么”为题,通过否定性路径探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独特内涵与理论合法性。西南大学任丑教授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伦理思想所具备的独特伦理精神特质。暨南大学魏传光教授以“技术封建主义及其正义批判”为题,论证了技术封建主义具体表现、核心结论与实践路径。

分论坛一的两个发言阶段分别由《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编辑刘曙辉、《学术交流》编辑部副主编杜娟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晏扩明点评。在第一阶段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王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道德英雄到‘贱民’:现代人伦理生活制度的‘社会转向’”。厦门大学林育川教授论述了“共同富裕的政治哲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晏扩明教授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境遇”。安徽师范大学赵冰教授分析了“新时代道德个体功能的三层意蕴”。复旦大学副研究员李凌以“新质生产力的伦理意蕴——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阐释”为题进行发言。福建理工大学吴贤军副教授论述了“马克思共同体视域下科研合作体制的伦理化构建”。在第二阶段发言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符海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时间与人的积极存在:马克思时间观的存在论阐释及其当代规范性批判力”。华南理工大学彭小兰教授以“主流价值传播的算法推荐研究”为题进行发言。中山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卢俊豪分析了“作为广义伦理学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王也的发言题目是“从形式平等走向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劳动价值论‘平等幻想’的批判与超越”。武汉大学讲师孔希宇论述了“当代西方保护主义的三重伦理审视——以马克思主义平等为中心的考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丁珏以“交换正义的历史形式及其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考察”为题进行发言。

分论坛二的两个发言阶段分别由《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易华勇、《理论探》编辑部编辑吕晓斌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张霄教授、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点评在第一阶段发言中,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三生关系’”。河北大学黄云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论‘两个相结合’视阈中的马克思伦理阶级性思想”。苏州大学陈进华教授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伦理冲突与调适——基于‘枫桥经验’的伦理共同体构建”为题进行发言安徽师范大学王艳教授论述了“体面劳动与美好生活的伦理澄明”。中山大学吴之声副教授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存在方式变革及其文明意义”。西南财经大学范伟伟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民本观念’的唯物史观透析与淬炼”。在第二阶段发言中,《医学参考报》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杨国利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平等观及其中国化”。清华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贺凯杰论述了“儒家传统忍德教化的实现路径”。中国医科大学讲师庄晰尧的发言题目是“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仁心医者培养路径探析”。温州大学方德志教授以“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理融合——基于一种道德‘情感’与‘实践’相统一的新视角”为题进行发言。沈阳师范大学讲师高琦论述了“新时代乡村传统美德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程远航的发言题目是“从‘劳动所有权’到‘劳动力所有权’——马克思所有权的政治经济学革命”。

分论坛三的两个发言阶段分别由《南开学报》文科编辑室主任张栋豪、《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夏雪主持,四川师范大学研究员路强、东北大学朱春艳教授点评。在第一阶段发言中,东南大学庞俊来教授论述了“人工智能伦理道德限度的形而上学思考”。东北大学朱春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的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数字伦理学评析”。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以“AI时代人的全面解放之可能与限度——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谈起”为题进行发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隽教授探讨了“生成式AI道德推理的形式、本质及其限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南京财经大学陈翔教授论述了“伦理决策: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追求”。复旦大学刘伟兵副教授以“人工智能会生成意识形态吗?”为题进行发言。在第二阶段发言中,四川师范大学研究员路强的发言题目是“从硅基伦理到‘合体’之善——人工智能视野下的伦理变革与道德反思”。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高斯扬副教授分析了“大模型幻觉的认知伦理检视及其超越路径”。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符越以“智能社会的未来图景:赛博朋克VS共产主义”为题进行发言。辽宁大学讲师王宇明论述了“专用人工智能异化的政治哲学思考”。大连海事大学讲师杨之林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数字永生的主体性问题及其伦理反思”。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胡桂银的发言题目是“‘拯救’迈达斯: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视域中人工智能价值对齐问题探颐”。

分论坛四的两个发言阶段分别由《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陈永森、《辽宁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直属党支部书记刘钧霆主持,天津理工大学姚修杰教授、《烟台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杜德省评议。在第一阶段发言中,武汉大学陈江进教授以“论科恩社会主义构想中的共同体”为题进行发言。上海财经大学李育书教授阐述了“贫困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政治哲学意义——马克思对斯密贫困思想的批判与转化”。厦门大学杨松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李论述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可欲性的政治哲学论证”。吉林大学讲师李坤钰以“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哥白尼转向:一个思想史的考察”为题进行发言。兰州大学杨荣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得以确立的思想史‘剥离’路径”。在第二阶段发言中,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赵春芳代表林建武副教授发言,题目为:“‘温和得体’的商业和追求利益的‘不偏不倚性’:休谟与马克思论人类激情”。厦门大学韦庭学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构建:重思革命问题”。大连海事大学讲师刘畅论述了“捍卫社会主义平等主义——凯·尼尔森对诺齐克自由至上主义的批判”。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安鑫以“马克思道德哲学的证成问题——基于凯·尼尔森的阐释”为题进行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庄莹的发言题目是“英美学界反驳伍德命题的三条逻辑进路”。

分论坛五的两个发言阶段分别由《理论探讨》编辑部副主编侯冬梅、《山东社会科学》编辑部编周文升主持,大连海事大学邵芳强教授、河北大学黄云明教授点评。在第一阶段发言中,辽宁大学哲学院郭玲玲教授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溯源和实践路径”展开论述。南京大学韩玉胜副教授分析了“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的深度扩展。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讲师崔玲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演进逻辑与人类文明变革”为题进行发言。上海交通大学讲师魏旭的发言题目是“《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不义性的三重批判”。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吴奕澎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战争伦理思想的历史生成、价值逻辑和现实路径”。在第二阶段发言中,上海财经大学讲师张琳琳的发言题目是“自我决定、对象化与互惠性:重审马克思的自我实现理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讲师杨晰探讨了“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面向”。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讲师孙子豪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财产权理论新释”为题进行发言。大连理工大学讲师杨磊的发言题目是“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伦理批判及其超越——作为经济伦理思想文本的《资本论》新探”。东南大学讲师李家祥以“论无产者联合的道德理由”为题进行发言。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明岳论述了“启蒙到历史唯物主义伦理转型的内在逻辑。

分论坛六的两个发言阶段分别由《广东社会科学》编辑部编辑陈三宝、《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编辑何林主持,辽宁大学孙旭武副教授、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陆通教授点评。在第一阶段发言中,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沈栾可人的发言题目是“事实逻辑还是价值逻辑?——马克思的‘正义之争’”。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魏金鹏以“从《论犹太人问题》到后人类主义的生命政治——兼论‘无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为题进行发言。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潘潇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探微——从文本阐释到现实观照”。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王烁探讨了“从类自由到个体解放:马克思自由观的双重维度及其张力”。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周彤分析了“列宁共产主义道德观的生成理路及其当代启示”。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曹萃松以“自由和平等相容的条件”为题进行发言。在第二阶段发言中,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佳坤分析了“无产阶级的所有制革命——《资本论》正义观的旨趣与归宿”。广西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家嘉论述了“质疑与追寻:恩格斯平等权利观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于鹏飞的发言题目是“新时代生育支持政策实施的伦理思考”。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方诗慧以“资本主义剥削的滥觞及其发展——基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批判性考察”为题进行发言。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吕承铭论述了“‘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探析”。辽宁大学本科生姜人月的发言题目是“从《赫尔辛基宣言》演变认识‘脆弱性’概念”。(于鹏飞)

本届论坛的闭幕式由辽宁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金香花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晏扩明副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东北大学朱春艳教授、天津理工大学姚修杰教授、大连海事大学邵芳强教授、辽宁大学孙旭武副教授分别对所在分会场发言情况进行汇报总结。辽宁大学哲学院院长叔贵峰教授代表本届论坛主办方致辞。叔贵峰教授表示,本届论坛既有对伦理学根本问题或元问题的深入探索,展现出伦理学研究的传统深度,又有对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等议题的前瞻思考,凸显了对时代前沿问题的敏锐追问。叔贵峰教授同时感谢了与会学者与会务人员,介绍了辽宁大学哲学院伦理学学科建设情况,并诚挚邀请各位专家未来莅临辽大交流讲学,共同进步。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传光教授代表下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主办方在闭幕式致辞。魏传光教授详细介绍了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与学科建设,强调将全力以赴,延续论坛传统,提升会议质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下一个十年的突破。

论坛最后,辽宁大学金香花教授宣布,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彭浩 王竹音 李广博 张一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