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工作坊第1讲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4-12浏览次数:

2025年4月12日,“辽沈思想与文化”辽宁大学哲学院学术工作坊第一期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励行楼505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会议以“辽沈文化及思想”为主题,辽沈地域文化是地区历史的独特积淀,在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下,深入挖掘辽沈文化的思想精髓,对于弘扬东北地域文明,开拓中华文化多元发展新路径,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均具有独特价值。

本次学术工作坊开幕式由辽宁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金香花担任主持人,辽宁大学哲学院院长叔贵峰在开幕致辞中系统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介绍了本次工作坊以辽沈地区红山文化为研究主题,旨在促进跨学科融合与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期待产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叔院长在致辞中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与及中国金融研究院提供的优质会议场地与设施保障。他强调,哲学院将通过系列学术活动推动学科建设提质增效,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传承创新东方哲学智慧作出应有贡献。

会议上半场由《社会科学辑刊》编辑部副研究员李凡担任主持人。

辽宁大学历史学部华玉冰教授指出,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最高等级遗存,展现了中华文明“天道观”的早期形态。其“人神同形”信仰通过泥塑像和建筑布局体现人本特质;积石冢玉礼器规范化的“通神”行为孕育礼制雏形;三层圆坛与金字塔建筑开创"王权天授"传统。这种“天道-宗族-王权”三维结构,通过信仰实践、礼器秩序和权力象征,奠定了“敬天法祖”的文化基因。红山文化的宇宙认知与社会组织模式,不仅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其精神内涵更通过三代损益凝为礼乐文明核心,对当代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启示。

辽宁大学哲学院王雅教授系统阐释了金景芳“经史融通”的学术思想。金先生以回归六经为本,重《周易》辩证哲学与《春秋》政治理想,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创新诠释《周易》“对立统一”思想;在史学领域提出“秦统一封建说”,通过考辨古代制度构建独特古史体系。他强调经史互证,既以经解史,又以史证经。文化立场上坚守儒学人道主义精神,认为孔子“仁”思想具有普世价值。金先生通过方法论革新推动传统学术现代转型,其“尊孔研经,严辨孔学本色”的治学精神,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辽宁大学哲学院祁洞之教授从思想史视角重新解读牛河梁巫文化遗存,探讨了从“绝地天通”到殷周革命的思想演进。研究提出牛河梁可能是殷商发祥地“古亳”,分析了颛顼“绝地天通”对中国思想传统的奠基作用。通过中西比较,阐释了“天地人通”思想体系与精神共同体的关系,考察了玉器等礼器的象征意义。研究指出,甲骨文标志着天命文化对通天文化的继承发展,周革殷命则实现了从自然之道到本然之道的思想飞跃,《周易》成为礼乐制度的哲学基础。儒学通过对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构建了以“天道”为核心的新道术体系。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中国早期思想传统的认识,也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启示。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学本教授阐释了王凤仪性理哲学的现代价值。这一融合儒释道的民间思想体系,以“性天理、命道理”为核心,构建了三界理论、五行性理等完整框架,提出“化性立命”的实践路径。其特色在于将传统哲学转化为可操作的修养方法,如“找好处、认不是”的情绪调节法,以及“家道五行”的家庭伦理体系。该哲学实现了儒家伦理平民化、佛道思想入世化,其“性理疗病”等方法对现代心理学和养生学具有启示意义,展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智慧,为当代身心健康与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毛伟副教授系统考察了东北交通变迁与多民族交流。研究指出,明清至民国时期交通网络演变深刻影响了东北与内地的联系及民族互动。研究融合白寿彝交通史观、费孝通“民族走廊”等理论,构建了多维分析框架。学术史梳理显示,20世纪80年代前研究多散见于方志,金毓黻等奠定基础;80年代后出现《满铁史》等系统性成果,涵盖交通网络、路线方式、社会变迁及民族关系等维度。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交通在促进东北民族“三交”、推动区域一体化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东北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辽宁大学哲学院李勇教授深入探讨了明代辽东理学家贺钦的学术定位问题。作为明代理学、心学、实学交汇时期的代表人物,贺钦思想呈现多元特征:湛若水等视其为陈献章白沙学派传人,黄宗羲《明儒学案》将其归入《白沙学案》;而朝鲜李退溪等则强调其朱子学倾向,实学派崔铣等人也持类似观点。贺钦文集在辽东、朝鲜、浙江多地刊刻,被纳入不同地域学术谱系。李勇教授指出,这种多重定位既反映了明代儒学思潮的交织碰撞,也体现了辽东地域文化特色,为理解明代思想史的多元性提供了重要个案。

辽宁大学历史学部陈秀宏副教授研究了明代江门心学在东北的传播及贺钦与陈献章的学术渊源。贺钦作为东北唯一理学家,师从陈献章,成为江门心学在东北的代表。他继承陈氏“主静”思想而有所创新:将白沙心学“静中体悟”转向“躬行实践”,强调“读书以躬行为本”,形成注重现实教化的学术特色。贺钦学术融合程朱理学与白沙心学,在东北开创独特传统,成为陆王心学发展的重要中介,促进了儒学在东北的传播。该研究揭示了明代南北学术交流与心学地域化发展的历史图景。

会议下半场由辽宁大学哲学院讲师于晓兰、辽宁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郭延成先后担任主持人。辽宁大学哲学院郭延成副教授从哲学基础、政权统治和社会功能协作等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儒道佛三教关系“互补共生、动态融合”的特点。三教以“心性论统摄、中道观融通、伦理价值互嵌”为哲学基础,在政权主导下形成“儒家主政、佛道辅治”的功能分配格局,在实践中构建了“儒为体、佛道为用”的协作体系。在符号共享与边疆适应的动态共生过程中,三教通过“冰禅”修行、萨满仪轨融合等符号重构,以及寺院多功能化等制度创新,形成“道德共识—社会治理—生态适应”的协同路径。东北宗教融合模式兼具文化整合的普遍性和边疆适应的特殊性,为当代宗教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辽宁大学哲学院方明副教授以实践论美学切入,指出杨恩寰先生晚年思想中与现象学身体哲学、具身认知理论的对话关系。杨先生晚年思想呈现出从社会性“实践”向个体性身体“动作”的转向,融合了现象学身体哲学与具身认知理论,为突破传统实践美学框架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中国实践论美学代表人物,杨先生将美学理论与审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其遗作中关于美育与思政工作的论述,为当代美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该研究不仅是对杨恩寰学术遗产的抢救性整理,更是对实践论美学理论突破的积极探索。

辽宁大学哲学院讲师金刚认为,张三丰的“三教融合”思想体现了道教对儒释两家的创造性吸收与改造。实践层面直接吸收儒家忠孝伦理和佛教戒律作为修行内容,理论层面则通过“六经注我”的方式对儒释概念进行道教化改造。这种融合具有鲜明的主从性特征:既积极吸收儒家人伦实践以丰富修道内容,又坚持道教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儒释概念的改造性诠释实现“三教合一”。张三丰的案例表明,道教的三教融合更多体现在实践层面的兼容并蓄,而非理论层面的深度整合,这种以道教为本位的融合方式,既反映了三教互动的历史趋势,也凸显了宗教对话中难以避免的选择性吸收与创造性转化特征。

辽宁大学哲学院讲师于晓兰认为,王凤仪心性哲学以“化性谈”为核心,构建了一套融合儒释道思想的民间伦理实践体系。其独创的“三性说”将人性分为天性、禀性和习性,突破了传统善恶二元论,为道德修养提供了动态转化模型。在方法论上,王凤仪将儒家“反求诸己”转化为“不怨人”的行为准则,把佛教“无我观”具象为忏悔方法,使高深哲理转化为通俗话语。这种思想既实现了儒家伦理的生活化转型,又完成了佛道智慧的民间转化,形成包括五行性理、三界论等在内的系统化修养方法。在当代价值方面,其“找人好处”的实践与积极心理学相呼应,不生气法则与认知行为疗法相通,为解决现代人际冲突、情绪管理等伦理困境提供了独特方案。

辽宁大学哲学院讲师斯日古楞从历史生成、符号建构、价值整合与实践演进四个方面,分析了辽沈宗教艺术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在地理空间开放性与民族交往持续性的双重作用下,辽沈地区形成了佛教、萨满教、道教等多宗教艺术共生的文化体系。从红山文化玉器到沈阳故宫建筑,从契丹佛教造像到满汉合祭仪式,宗教艺术通过符号互释、价值整合和实践创新,实现了从“多元奠基”到“一体凝聚”的演进。这种文化融合既保留各民族特色,又创造出超越族群的新符号系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实践路径。当代通过数字化保护、文创开发和生态构建,使传统宗教艺术焕发新生,持续强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

辽宁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陈介闻认为,函可禅师的认识论哲学以曹洞宗五位君臣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即心即佛”的本体论框架。其思想核心在于超越语言文字的直观认识,主张“心本无心”的当下觉知,强调认知的非语言性与自证性。通过对虚妄与实相的辩证分析,函可禅师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二元对立陷阱,提出当下审察的实践路径,达到“能所双亡”的终极境界。这种认识论既继承了禅宗不立文字的传统,又通过“以楔出楔”方式,引导学人突破概念束缚,实现对本心的直接体认。

辽宁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高雨洁认为,金景芳先生的孔学研究以回归经典本义为宗旨,构建了以时中和仁义为核心的孔子思想体系。他坚持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联,强调六经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基础文献,并严格区分原始孔学与后世儒学。在方法论上,金先生既秉持传统经学的信古立场,又注重文本分析与逻辑思辨,对朱熹理学等后儒曲解提出批评。其研究不仅还原了孔子时中思想的《周易》渊源,还重新诠释了仁义礼的内在关联,强调礼作为社会规范的人本属性。

辽宁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鹏舞以郭大顺先生对红山文化的考古材料为基础,从文化、政治与社会结构三方面,指出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已形成以牛河梁为中心的文化政治共同体,并呈现出明显的文明特征:社会等级分化形成的金字塔结构,以玉器为通神工具的“巫王合一”政治形态,以及最高中心聚落的出现。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祭祀传统和发达的宗教体系,印证了张光直先生提出的中国连续性文明发展模式。通过与仰韶文化的融合创新,红山文化形成了超越氏族部落的文化共同体,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形态。

辽宁大学哲学院刘立冬老师进行评议。

辽宁大学哲学院王宇明老师进行评议。

辽宁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金香花教授主持了会议的讨论与总结环节,在场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就会议中涉及到的辽沈地区中的牛河梁文化遗存、王凤仪性理哲学、贺钦理学思想等论题进行了热烈的回应与讨论。最后由王雅教授发表总结辞,本次学术工作坊汇聚考古学、社会学、哲学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并在发言、回应、评议等环节都进行了充分多元的思想交流,促进了跨学科融合。辽沈思想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对其展开深入研究至关重要,期待今后能通过更密切广泛的交流讨论更进一步挖掘辽沈文化为现代人的政治与伦理生活提供的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价值。

文案:王竹音、李广博、叶雨萌

图片: 纪鹏飞、丁宇翔

审核:金香花、叔贵峰、史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