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工作坊第3讲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9-02浏览次数:

2025年7月3日,“辽沈思想与文化”辽宁大学哲学院学术工作坊第三期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励行楼505会议室举行。此次会议由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涂良川教授担任主讲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春艳教授为与谈人,以“马克思与人工智能的时代相遇”为主题,将哲学反思的触角延伸至数字技术的前沿领域,为传统哲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对话搭建了交流平台。

本期学术工作坊由辽宁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金香花担任主持人,由辽宁大学哲学院院长叔贵峰致开场辞。辽宁大学哲学院吕梁山教授、王国富教授、刘立东、蒋爽、彭浩、王宇明等教师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论坛。

81D5D

涂良川教授的分享依次围绕着马克思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人工智能哲学可能的样态三个主要部分展开,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独特性、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性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和挑战。涂良川教授重点指出,一方面,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生存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研究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理解物、自我和人的主体性的思维认知原则等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跳出传统哲学框架来思考,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和社会生产的方式。

9C235

涂良川教授的分享依次围绕着马克思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人工智能哲学可能的样态三个主要部分展开,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独特性、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性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和挑战。涂良川教授重点指出,一方面,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生存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研究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理解物、自我和人的主体性的思维认知原则等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跳出传统哲学框架来思考,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和社会生产的方式。

93DB0


继而,辽宁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刘博韬以“人工智能的道德形态:经济、政策与用户的社会塑造”为主题从社会建构视角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道德形态的形成机制,以自动驾驶算法的伦理选择为案例指出人工智能的伦理倾向并非技术自主产生,而是由风险投资偏好等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塑造的结果。

92939


辽宁大学哲学院博士生梁书豪以“人工智能价值对齐技术路径的前提假设及隐患”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与人类在价值对齐中的“相同性假设”展开分析,探讨了直接规范法、偏好学习法、协同学习法三种主流技术路径及其潜在问题,并批判性地反思了该假设存在的哲学隐患。

7714F


最后由涂良川教授对博士生的发言做出点评并发表总结辞。本次学术工作坊将哲学反思延展至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新的视野与问题意识,也为传统哲学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对话搭建了重要的学术平台,彰显了哲学在理解和引导技术变革时代中的独特价值与责任。

BCC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