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9-03浏览次数:

招生辽宁大学哲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一、学院整体情况

辽宁大学哲学院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辽宁大学的直属院系。辽宁大学哲学院的前身是辽宁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8年,2019年7月更名为哲学院。辽宁大学哲学院设有完善的教学与科研机构体系:教学单位为哲学系,承担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核心任务;科研平台分两级建设,其中省级平台包括辽宁省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辽宁省“人大”机关理论与实践智库中心、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校级平台涵盖辽宁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易哲学研究院、东方哲学研究院、唯实哲学研究院,各平台聚焦不同研究方向且形成强协同的科研支撑体系。

        学院学科体系完整,拥有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和应用伦理专业硕士点(MAE),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哲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本科示范性专业,专业排名辽宁省第一。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应用伦理专业硕士授予权,共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等4个博士专业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等5个学术型硕士专业,以及应用伦理专业硕士。2022年学院获批辽宁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建设单位。同时哲学院作为辽宁省哲学学会理事长单位,长期牵头组织省内哲学领域学术研讨活动,在推动区域哲学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理论建设方面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0人,教授、副教授15人,97%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多人入选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沈阳市社会科学人才、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沈阳市兴沈英才等。在芝加哥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韩国延世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庆熙大学、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等有求学和研究经历的教师共计8人。哲学院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近五年来,学科教师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世界哲学》《道德与文明》《求是学刊》《江海学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青年项目等30余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省政府奖)13项。

二、专业与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辽宁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是学院核心优势方向,学科建设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该学位点早在1981年便获批二级硕士点,2005年设博士点。学科研究始终紧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范畴,在继承经典理论研究传统的同时,积极拓展学术边界,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创新、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重点方向。

中国哲学 辽宁大学哲学院于2001年设中国哲学硕士点,2011年设博士点,学科研究领域覆盖中国哲学不同历史阶段,含宋明哲学、新儒家、公羊学、先秦等领域,均有专门研究者,聚焦天人关系与儒家伦理思想等问题产出丰硕的学术成果。同时,学科依托辽宁大学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东方哲学研究中心、易哲学研究中心等平台,组织学生围绕辽沈思想家开展研究,将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外国哲学 辽宁大学外国哲学为传统优势学科,2011年设博士点、2012年正式招生,已形成以形而上学研究为核心学术标识、以德国古典哲学为重点研究重心的特色体系。其中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进一步聚焦谢林哲学专题,学理积淀深厚,形成差异化研究优势。研究生培养层面,紧密依托上述科研基础,以西方形而上学、德国古典哲学为核心培养领域,构建经典文本精读 、专题研究、学术研讨的递进式培养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外国哲学核心范畴与思想脉络,最终培育具备扎实外国哲学学理功底、可独立开展核心领域研究的专业人才。

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探索人自身认知、解决时代生存发展问题的悠久学科,聚焦现实人的生存、自由、幸福,涉人性、信仰、终极关怀以及社会关系等研究领域,兼具理论实践综合化与跨学科全景视域特征。伦理学学科点2007年设立,2008年开始招生,现已形成伦理学基本理论、中国传统共同体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等研究特色,以扎实的学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美学 美学专业以哲学为根基,聚焦自然与社会审美现象、人类审美意识发展脉络及艺术创造鉴赏规律等核心理论问题。美学硕士点最早设于2004年,由著名美学家杨恩寰先生奠定根基,有着深厚的学科传统。历经实践探索,现已形成美学基本理论、中外美学史、东方美学等特色研究方向,秉持传承精神,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哲学功底与审美研究能力,可深度探索美学理论、推动审美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

应用伦理专业硕士(MAE) 应用伦理专业硕士是哲学门类中的首个专业学位类别。辽宁大学于2024年获批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是辽宁省唯一的应用伦理专业人才培养单位。辽宁大学应用伦理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地域特点和区域发展需求,设置人工智能伦理、行政伦理、企业伦理、国家安全与发展伦理等方向。主要致力于培养从事应用伦理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和职业伦理从业者。

 

 

三、科研成果

 

 

代表性课题(10项)

序号

项目来源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一般项目

“家国天下”的共同体伦理体系建构研究

金香花

202209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后期资助一般项目

周易两行营卫论

祁洞之

202112

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后期资助一般项目

士的起源与使命——从孔夫子到王船山

赵炎

202112

4

中央宣传部

委托项目

人工智能数字大模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料库建设研究

叔贵峰

202509

5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一般课题

理学、心学、气学在东亚世界的互动研究

金香花

202412

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原理内在逻辑建构研究

叔贵峰

202111

7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重点委托项目

关于加强东北抗日义勇军入疆史实研究宣传及资源保护利用的对策研究

郭玲玲

202409

8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一般项目

儒家道德“日用而不觉 ”理路研究

王雅

202409

9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一般项目

中国古代中道哲学的时代价值研究

郭延成

202210

10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一般项目

甲骨文形意关系的哲学研究

方明

202111

代表性论文(10篇)

序号

 目

作者

 物

1

一体与生生视野下的理一分殊——
王船山论天人物我之际的交互构成

赵炎

哲学研究

2025

2

自由主义道德观的超越——保罗·布莱克雷奇对马克思道德观的阐释

吕梁山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2

3

论牟宗三对般若中观学的研究

郭延成

世界宗教研究

2024

4

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各宗教界说的内涵统一性探考
——兼论构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理论原点

叔贵峰

世界宗教研究

2024

5

余敦康关于三代文化的哲学思想

祁洞之

世界宗教研究

2022

6

现代性视域下个性化日常生活的超越憧憬

王国富

社会科学战线

2023

7

从虚假到超真实:
日常生活游戏中资本角色的华丽蜕变

王国富

社会科学战线

2021

8

基于现实主义的立场:陈亮的成人说与勇德之发现

金香花

广东社会科学

2025

9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人文意蕴

王国坛

浙江学刊

2024

10

批判与建构:艾伦·伍德关于唯物史观的
非道德主义论证的哲学意义

刘立东

国外理论动态

2021

四、培养特色

辽宁大学哲学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分为两大路径:其一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涵盖硕士、博士两个层级——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四大学科方向均设有硕士点与博士点,美学方向仅设硕士点;该路径整体聚焦学术能力深耕与理论功底筑牢,形成“硕博贯通”的学术人才培养格局。其二为应用伦理专业型硕士培养,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侧重培育解决现实伦理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两种路径定位清晰、各有侧重,共同构建学科差异化研究生培养体系。

1. 学术型研究生:深耕学术能力,筑牢理论根基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聚焦学术能力塑造与培养质量把控。在原著精读训练上,学院依托自办的“谢林读书会”系统推进,截至目前已持续举办十七期,每期围绕经典哲学原著展开深度研讨,助力学生夯实理论根基、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论文质量管控方面,构建“开题—预答辩—答辩”全流程规范制度,从研究选题、论证逻辑到学术规范层层把关,近年学位论文满意率保持100%。学院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为主体,其招生规模占学硕总名额的70%左右,毕业生多进入党校、高等院校等单位,部分担任高校辅导员,考博率常年较高,持续为哲学领域输送学术储备人才。

2. 专业型硕士(应用伦理 MAE):锚定实践需求,强化产教融合

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培养以“实践导向”为核心,与学术型硕士形成差异化定位,重点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学院已建成万朋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沈阳国际软件园有限公司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两大实践平台,定期安排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习实训。

培养中以企业真实伦理案例为核心,结合基地产业场景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可参与企业合规管理、科技伦理评估等实操项目,将伦理理论转化为解决产业伦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基地导师与学院导师共同指导实践报告与毕业论文,实现 “理论学习—产业实践—成果转化”的闭环,为社会输送兼具伦理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就业情况与发展前景

从就业成效看,近三年博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87.6%,整体呈现“就业质量高、行业分布广”的特征。升学深造方面,约7.6% 的硕士毕业生进入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攻读;学术与公共服务领域,约25% 的毕业生签约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等党政机关及高等教育单位,近20% 签约各省市事业单位,且每届均有毕业生考取军队文职。

哲学学科研究生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态势,发展前景良好,具体可划分为四类核心领域:其一为教育科研领域,可进入高校、研究所、政策研究机构从事学术研究,或在中初等教育单位担任专业教师;其二为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在党校、宣传部、组织部等岗位竞争中具备显著优势;其三为新闻出版领域,依托较强的逻辑思辨、知识储备与文字撰写能力,适配性较高;其四为企业领域,可胜任行政、党建、文案策划、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